欢迎来到 阿仪网

免费注册

首页 | 产品 | 求购 | 资讯 | 专题 | 找厂商 | 打听 | 品牌 | 资料 | 技术文献 | 展会 | 新品 | 促销 | 招标 | 优质仪器
广告

秤起秤落 看时代变化

提供者:上海友中衡电子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1/5 9:31:30  阅读次数:300次   进入该公司店铺

“这是盘秤,是用来称细小物件的;这是杆秤,在没有磅秤的年代,农村称粮食全靠这样的秤来称;这是钩秤,主要是拿来秤大块的肉……”年80岁的张福陞老人在自建的“历史民俗馆”里,兴致勃勃地向游客介绍起自己收集的各类秤。

  张福陞是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人,10年,张福陞开始收集老物件,他收集的老物件包括以的生活物品、大小农具,还有自己祖辈经营商店时留下的物品,其中引人注意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秤。

  “以很多人家里都有这些秤的,现在生活变化太大了,这些秤也少见了。”看着自己收集的这些秤,张福陞不禁感慨40年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幸福。

  杆秤、盘秤、钩秤……这些市场上曾经多见的工具,它出现于街头巷尾,带着本土、亲切的记忆,散发着过往岁月的芬芳。

  在张福陞的印象中,秤曾经与“赶圩”紧密相连。

  上世纪70年代末,“赶圩”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个部分。在那个物质匮乏紧缺的年代,需要买点生活日用品都要等到“赶圩”那天。“赶圩”时,村民会起个早,带上杆秤,背上自家种的农作物、农副产品和自家做的扫帚、斗笠、饭甑等,走上几小时山路,到镇上的老街进行物物交易。

  “以的‘赶圩’就跟过节样,其实后大家能买到的无非也就是盐巴、火柴、针头线脑等生活必需品。”张福陞说,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他们围着卖糖果的货郎,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货郎抓起把糖放在盘秤里,边咽着口水。

  说起过往,萦绕张福陞心间的,还是当时山民的淳朴,“那个时候谁都不富裕,但做买卖都特别讲诚信,很少出现‘短秤’的情况,乡里乡亲的都怕丢了信誉,被人家笑话。”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贸市场开始活跃起来,杆秤作为市场交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度“活跃”于各个摊位上。

  杆杆秤,见证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我第次在菜市场买菜时,商贩还都是用杆秤的,档主接过菜,往杆秤放,看好斤数,等秤砣落地就能报出价格多少。”每天早上到菜市场上逛逛已经成为张福陞30多年的种习惯,“我喜欢到农贸市场买菜,这里热闹,碰上熟人还可以聊聊,有种以‘赶圩’的感觉。”

  作为“常客”,菜市场的每点变化张福陞都记得,“那时候农贸市场上还配了公平秤也是杆秤,有次我用公平秤称刚买的鸭,那个鸭个劲折腾,我忙了半天也没称出来。后来公平秤变成电子秤了,我现在买牛肉这些贵的肉菜,还是习惯在公平秤上过过。”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城乡市场逐步淘汰杆秤,改用电子秤。从此,杆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菜市场又跟以不样了,东西品种齐全,包装也很多,看中哪个拿到电子秤称,装在塑料袋里就带走,更加方便了。”张福陞说。

  过去10年,“农改超”政策成为了新的关键词,超市逐渐取代农贸市场,成为人们食物购买的主要来源之,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去超市买菜,但张福陞还是喜欢逛菜场,他说他留恋乡下集市里的热闹氛围。

  时光流逝,那些曾活跃在市场上的各种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网上商城等新型购物模式开启了“无秤时代”。但杆秤这些传统的工具永不会消失,如,在市场上还会遇到些上了年纪的摊主在使用杆秤,在秤的起落之间,吆喝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像经年的老歌,飘成岁月绵长的缕缕乡愁,飘成民间珍贵的片片记忆。(林丹  王君辰)

我要索取联系方式

优质商品

X射线荧光光谱仪
X射线荧光光谱仪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仪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仪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 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 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阿仪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信息由注册会员:上海友中衡电子有限公司发布并且负责版权等法律责任。

旗下频道

色谱仪 光谱仪 反应釜 试验箱 试验机 搅拌器 培养箱 离心机 水分测定 气体检测 量热仪 石油仪器 纯水器 比表面仪 温度记录 流量计 万用表 显微镜 粒度仪 测厚仪 硬度计 酸度计 元素分析 生物试剂 电线电缆 天平衡器 传感器 食品检测 压力仪表 电化学 测厚仪 阀门仪表 电力仪表 干燥设备 药物检测